近日,一名演员在录制节目时突发心源性猝死。 在人们感叹生命突然消失的同时,“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出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引起不少混乱。 少数人的焦虑。
因心血管系统问题引起的猝死称为“心源性猝死”。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人。 ,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猝死。
人们常常认为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专家表示,现在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此外,与普遍看法相反,大多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以前从未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 这意味着大家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大意。
防患于未然:注意筛查、评估和身体警告信号
“9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80%的心源性猝死是心肌梗塞引起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表示,了解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尽快识别潜在的疾病风险,对于预防猝死至关重要。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 崔松表示,心肌梗塞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后果。 55岁以上的男性和6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有一种以上的危险因素,则属于高危人群。 如果您患有糖尿病或有早发家族史pg模拟器,则风险会更高。 高,需要筛查冠心病风险。 而且现在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年轻化趋势。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长富表示,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包括:直系亲属有过早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之前,男性55岁以下)。女性65)、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 、长期精神压力、长期口服避孕药、偏爱高糖高脂肪饮食等。
刘长富表示,虽然心源性猝死相对较难预防,但可以通过优化生活方式来进行一定的健康干预。 当身体处于熬夜、吸烟、酗酒、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劳累过度等应激状态时,血管就会受到损伤。 生活中应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在没有医疗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不当的运动训练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原因。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学督导医师朱景贤建议,如果患有慢性疾病,首先应该去医院做一个简单的评估,看看对新运动的耐受能力。 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到了一定年龄也应该去医院做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系统评估,调整运动量。 朱敬贤表示,普通人应该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以保护健康。 极限运动对身体有一定的风险,不建议公众过多尝试。
此外,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人更应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德平表示,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表现是胸骨后或心前区有压迫感、烧灼感、窒息性疼痛。 背部、左臂,甚至颈部、下颌或剑突下方也可能有紧绷感。 疼痛剧烈而持久,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恐惧、大汗淋漓、濒临死亡的感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心肌梗塞的发生,尽快拨打120急救。
院外急救:与死亡的赛跑
据统计,我国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 一旦发生心肌梗塞等事故,目击者将面临与死亡的赛跑。
“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尽早实施有效抢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马庆边表示,目击者首先应进行心肺复苏,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施救争取时间。 欧洲目击者CPR可以达到60%,但我国公众CPR普及率很低,现场目击者进行CPR的情况非常罕见。
“85%-90%的猝死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也称为‘心室颤动’。” 崔松表示,及时除颤是目前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院外发生的猝死,自动体外心跳除颤器(简称AED)的普及使用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进行除颤,患者的存活率可达90%。 如果在3分钟内进行除颤,存活率可达70%。 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7%-10%。 。 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概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于目击者来说,用AED给病人除颤是非常重要的。AED本身就是为非专业人士使用而设计的。通常你只需要打开电源,将贴片贴在病人身上,AED就会自动分析除颤器的情况。”患者只需按照机器的指示,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来即可确定是否需要电击。”马庆边说。
不过,AED在我国还不是很普及,只有少数公共场所拥有。 因此,我国院外猝死治疗的成功率只有1%,而美国的成功率接近40%。 多位专家表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对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以及公共场所AED的科学配置。
公共服务:亟需多部门协作、多环节衔接
以AED使用为代表的院外急救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 但仍面临着设备不足、维护不好、不会用、怕用的问题。
事实上,顶层设计层面也有普及急救知识、推广AED安装的制度安排。 今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到,鼓励和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急救培训,普及急救急救知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 准备心肺复苏等紧急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行动还提到麻将胡了2游戏入口,提高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装备配备标准,装备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设备设施,配备自动化体外医疗器械。 心脏除颤器 (AED)。 并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红十字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从制度设计的组织安排中不难发现,院外急救考验的是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买”需要资金支持,“管”需要责任主体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和维护“用”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pg娱乐电子游戏,“教”需要教育部门和公益组织的配合。总之,需要多部门协作、多环节衔接,弥补目前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不足。下一步,各部门、各组织要共同努力,把公共服务顶层设计落到实处,真正惠及群众。
记者 王丙阳